欢迎您访问BOB
全国咨询热线:

新闻资讯

BOBapp下载

bob章丘芯子:形在变“神”不变

作者:小编2023-03-18 23:22:15

  bob传统芯子表演方式颇为独特,大人把竹架固定在腰间,装扮好后,只能看到一根竹竿从怀里伸上去,竹竿上镶着一枚铁片,一名五六岁的孩童站在上面,孩子被牢牢地捆在竿上,身着彩色戏服,随着大人的走动上下颤动,这是芯子的最基本表现形式。“表演芯子需要的竹竿或木杆必须非常结实,以保证表演者的安全。随着时代发展,现在人多采用铁质的道具。”陈京波告诉记者,虽历经时代变迁,三德范村的芯子表演艺术一直未停止过改进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三德范村人利用轴承发明了“转芯子”“桌芯子”等。记者了解到,无论是哪种芯子表演,表演者都是小孩,

bob章丘芯子:形在变“神”不变(图1)

  2月11日一大早,山东省章丘市文祖镇三德范村村民冯照宝就来到村里的文化大院,把花花绿绿的戏服和芯子道具搬到院子里。从正月初一开始,三德范村芯子队已排练了10多天,就等正月十五参加章丘市组织的广场展演。

  “元宵节看芯子表演,是章丘当地的老民俗。”章丘市民俗学者陈京波介绍,芯子表演可以追溯至明朝,其受颤轿启发而来,因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。

  “芯子的起源与发展跟当地的民间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每年正月十五前后,人们为了驱逐邪魔、祈求吉祥及来年风调雨顺,就将扎好的男女儿童玩偶扮成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形象,在锣鼓声中向寺庙或祠堂进发。到达目的地后祭拜,然后扛着这些玩偶进行表演,后来为了增加表演的观赏性,就把肩上扛的玩偶换成了男女儿童,同时也增加了这种民俗活动的惊险程度。”陈京波说。2008年,章丘芯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

  传统芯子表演方式颇为独特,大人把竹架固定在腰间,装扮好后,只能看到一根竹竿从怀里伸上去,竹竿上镶着一枚铁片,一名五六岁的孩童站在上面,孩子被牢牢地捆在竿上,身着彩色戏服,随着大人的走动上下颤动,这是芯子的最基本表现形式。“表演芯子需要的竹竿或木杆必须非常结实,以保证表演者的安全。随着时代发展,现在人多采用铁质的道具。”陈京波告诉记者,虽历经时代变迁,三德范村的芯子表演艺术一直未停止过改进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三德范村人利用轴承发明了“转芯子”“桌芯子”等。记者了解到,无论是哪种芯子表演,表演者都是小孩,而且表演难度不小,需要多次训练。

  由于酷爱这门艺术且技艺熟练,冯照宝被推举为村里芯子队领队。他说,村里的芯子表演已有269年的历史。每年都在全村挑选适合演芯子的孩子,谁家孩子被选上了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。同时冯照宝也坦承:“芯子表演难度较高,而且要经过多次训练。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是独苗,父母都把孩子当宝贝,很少有人舍得让孩子出来玩这个了。”“就拿‘转芯子’来说,需要两个小孩共同完成。小孩要站在圆盘上,双腿伸入一条裤腿里,另一条做成假腿,男孩假腿伸向前,女孩假腿曲在后,戏服垂下,看上去孩子们都像单腿独立于芯子上。”冯照宝说,表演的时候为了孩子的安全,bob他们也有一些安全措施。比如,在杆中间固定一根钢筋,焊接上一枚铁片,铁片往上还有一个架子,用来固定住孩子。叉也做成T形,表演之前两人叉住孩子的胳膊也是为了安全。

  在章丘市,最好看也是最有难度的是“双杆芯子”。“双杆芯子”由两根3米长的杆并排组成,两根杆共同抬起一只稍大的铁盘,里面安着一个“磨盘”,因为需要抬的道具更多,所以芯子用双杆抬起来。每根杆都用红绸子包起来,铁盘也用红绿绸子包一圈,再用鲜花点缀。孩童们身穿多色戏服,化着彩装。陈京波介绍,由于农耕社会时芯子寄托农民对来年庄稼风调雨顺的祈求,古老的“双杆芯子”用的是线个人在下面“抬杆”。现如今也变换了做法,磨盘被质量较轻的物件取代。

  陈京波说,百余年来,章丘芯子在扩展剧目和表演形式的同时,逐步吸取了杂技、舞蹈、秧歌的表演精华,使芯子有了“杂技之惊险、秧歌之情韵、舞蹈之美感”,同时其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。“以前大部分芯子表演都是村民自行组织,现在的演出更多由主管部门或村委会牵头引导。”陈京波告诉记者,按照老辈的习俗,每个村的每一个巷道都会有两到三名组织者,逢年过节他们负责组织服装发放、安排活动路线,“如今村里人的休闲娱乐生活日趋多元化,年轻人对芯子的兴趣已大不如前”。

  “这种扎根民间受民众热爱的技艺有着不可再生性,也是不可复制的。”山东省民俗协会会长刘德龙认为,芯子这门技艺要想继续传承发展,除了当地加强创新研究外,吸引年轻人和孩子参与非常重要。